名校牵手之北大有约(三)—— 一条家访路,五全育人心

创建时间:2022-09-15


名校牵手之北大有约(三)


一条家访路,五全育人心

——关于家访的深思考


北京大学  张明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大市,南阳自古便有尊师重教、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2016年9月25日,南阳市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中心城区新建四所15年制完全学校,着力解决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2022年6月11日,南阳市教育局官网发布2022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一览表,卧龙区已有四所完全学校投入使用,而我所在的实践单位正是南阳市第五完全学校。

南阳市第五完全学校于2020年秋期高标准投入使用并全面招生,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淯水之畔,独山之南;山水五全,最美遇见。”正如学校标语所示,五全是一所很美丽的学校,它青春昂扬又气宇不凡,它生机勃勃又沉稳自如,它崭新明亮又富有韵味。

来到五全的第一天,我与五全的领导老师们就我的实践内容进行了交流,焦校长表示希望我能跟随学校老师进行一次假期家访,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问题。

7月中旬,应学校安排,我与高一的两位班主任老师对十位同学进行了家访,两位老师提前规划家访路线,在烈日下走访了位于南阳不同位置的五全学生,也让我看到了同一间教室里的一张张脸庞,背后都有不同的性格与故事。

在家访过程中,两位老师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情况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询问了学生及家长对五全的意见与建议。我以实习老师的身份参与了这项工作,并就学习及心态上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虽然我高中毕业已有几年,但好在他们面对的问题也是我曾面对过的问题,因此交流仍有一定成效。持续将近12小时的家访,相信不仅是我,本次家访的参与者都将收获颇丰。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学生,这都是我的家访初体验,因此这次家访的经历也给我带来了丰富的感知与体味。在这里,我想围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作用与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教育是民生大计,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协同作用的三个领域。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三者的独特作用及联同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培养更为科学全面。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是一个个体所受教育的起点。任何一个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之前,家庭教育已经教给了他们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技能与知识,这为其后续接受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的亲和性、即时性、恒常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另外两种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学校教育是学生培养的主阵地,同样具备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有统一的教育场地、专业的教育团队、科学的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一个个体的成长期也往往是在各个学校度过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总的来说,学校教育是三个教育领域中最可控的部分。

社会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与依托。不同于家庭及学校教育,接受社会教育是将一个个体变为“社会人”的必经之路,社会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实践平台。对个体成长而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补充,是一个个体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必经阶段。

一方面,在个体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备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应在个体成长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另一方面,三者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家庭教育决定个体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提供支撑与导向,社会教育又对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提供反馈和挑战。在三种教育形态中,任一教育形态的失误都有可能形成个体发展的障碍,任两种形态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教育方向的逆转,唯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避免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力量相左的情况出现。

正如上文所言,作为学生培养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最为可控的一个部分。同时,它也应该是统筹三个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衔接,与社会教育的深入融合都是学校教育应不断探索的部分。

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衔接要求家长与学校、或者说与教师相互配合,而家访正是双方深入交流、深入接触的一个良好渠道。不同的个体成长有其不同的发展路径,拿本次家访所面向的同学们来说,十位同学中,有性格外向、毫不拘束的同学,也有不善言辞、羞怯内敛的同学;有排名靠前但心态不好的同学,也有成绩下降但充满信心的同学……早在两千多年前,《论语》中便出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此,帮助每一个个体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一直是教育事业的努力方向。

人人皆可成材,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关键不是任由学生凭空想象找出自己应走的道路,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学生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针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此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我有以下思考。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意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以平等的谈话代替居高临下的教导或训斥,引导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可磨灭的特殊性,倘若家长只想一味地将孩子规训为统一的模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个人发展。天生我材必有用,家长的信任与鼓励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多观察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多与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进行沟通。教师是专业的教育给予者,具备相当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在学生教育中运用相关知识是必要的。与家长的紧密联系是了解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重要渠道,“因材施教”的重点在于把握“才有不同”,教师不仅要从学习中发现学生的“才”,也要从生活中发现学生的“才”,在“才有不同”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发展潜力。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于是我们发现,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是教师,而孩子、学生只是一个被教育者。当教育只是苛求孩子在学习的单行道上目不斜视地埋头奔跑、当教育将孩子成长之路上的花草都涂为黑白色、当教育再次允许孩子抬起头时却只能看见茫然一片的前途……我们就该明白,我们的教育事业不应该是一间工厂里分毫不差的生产机器,而应该是一棵大树成长过程中的阳光雨露,不管这棵大树是垂柳、松柏或是白杨。




END

策划:焦中杰

编辑:高佩珊

审核:曹毅



浏览量:0